鴻海前副理與員工共謀變賣測試手機得手800餘萬

Foxconn Former Assistant Manager Conspired with The Colleagues to Sell Testing iPhones and Benefited NTD 8 Millions

· 內控制度

公司為了確保產品符合客戶要求的標準,常常會先試作或試產,並將產品拿給品質部門進行檢驗,若有瑕疵、檢驗時合法破壞或超出檢驗需求會報廢銷毀,而測試結果正常的,可能還可以作為正常品銷售。但公司往往對於這些測試品的內控比較薄弱,你們公司有辦法避免鴻海公司發生的這種舞弊案例嗎?

蔡O偉是鴻海專責生產手機之數位產品事業群 (Integrated Digital Product Business Group,簡稱ID PBG 事業群)所屬DP2 製造工程處下設量產工程驗證部門( Post Ramp Qualification ,簡稱PRQ )之副理,受鴻海公司委任派駐大陸地區深圳市觀瀾廠區,負責處理鴻海公司經美國Apple 公司委託生產之iPhone系列手機量產製造前之相關測試製作、驗證、流轉、報廢等事項,並負責管理PRQ 部門相關人員及資產。

蔡O偉於民國101 年間起擔任這個職務,得知由ID PBG 事業群進行測試、驗證程序,未實際出貨予蘋果公司之測試手機,經過PRQ 部門內部辦理文件報廢手續後就會除帳,並未嚴格控管PRQ 部門倉庫內之測試手機數量。

所以蔡O偉與他的8名部門下屬串通,由其中一人製作報表,申報測試手機進行繞港作業報廢入庫後,再由其他7人,以隨身夾帶步行、搭乘廠區交通車、或將手機放置於車內等方式帶離廠區後,將測試手機攜至大陸地區廣東省深圳市華強北商場內出售。

鴻海這麼大的公司,內控出了什麼問題呢?

1.控制環境不佳

當我們在談內控的時候,常常會運用「職能分工」的概念,讓一件事情不要讓一個人從頭負責到最後,例如說將購買一批存貨,拆成請購、採購、驗收、入帳、付款由各個不同的部門或人員負責,或者是特定職能不能由同一個人負責,例如說記錄(會計)跟資產保管(出納)的職能不能放在同一個人身上。

概念很簡單,人跟人之間存在不同的想法、價值觀及道德標準,原先一個人可以完成的舞弊,要多個人才可以完成,其難度增加遠比1+1的加法來的高,而鴻海的這個舞弊案,竟然高達9人涉案,代表許多員工並非誠信正直。

控制環境是內控五大要素之一,是公司設計及執行內部控制制度之基礎,其中就包含了公司的誠信與道德價值,除了公司在意外,是否傳達給員工,讓員工也具備誠信與道德價值,就是決定內控是否有效的重大因素。如果共謀的這9個人當中,有任何一個人覺得我們不應該做這樣的事,而向上舉報,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。(或者是可將損傷降到最低)

那要如何做呢?發發行為及道德準則、讓員工到職時簽署相關文件嗎?

我想那不會是最有效的方法。最有效的莫過於日常作業中,組織上下所共同傳達出來的價值觀。像是

  1. HR排定的每年教育訓練中有沒有包含價值觀的課程
  2. 主管說明什麼是公司所不允許的行為以及員工遇到時應如何處理
  3. 設置專線或意見信箱讓員工可以反映舞弊案例
  4. 高層很看重稽核單位的工作,而非只是法規規範的基本作業
  5. ....等等

不妨回過頭檢視一下,你們公司有確實傳達出正確的道德價值給員工嗎?

2.除帳資產未妥善列管

如果今天有人從我的皮包偷偷抽走了200元,我會發現嗎?我想我不會,但如果我有記帳,並且明確記錄我現在皮包裡應該有多少錢,那我就會發現了。

這也是為什麼,公司會有許許多多的紀錄,因為有這些紀錄,公司才可以掌握資產數量,以及其是否有短少。像是什麼呢?

公司的固定資產清冊,上面會記錄資產名稱、規格、購入日期、數量、價值等等,甚至每個資產都會給一個財產編號,印出財產標籤貼紙貼在固定資產上面,一一對應進行管理。而固定資產清冊的總額,與會計帳上的固定資產金額是相符的。

公司的存貨進耗存,記錄了存貨的期初、入庫、出庫、期末等,入庫包含採購入庫、生產入庫、銷貨退回入庫、盤盈入庫等,出庫包含領用生產、銷售出庫、樣品出庫、雜項出庫、盤虧出庫等,而依據這些資料計算出來的期末數,應該與現場實體存貨數量一致,盤點不一致的應該以盤盈虧調整相符。也是一樣,期末金額也會與會計帳上的存貨金額相符。

除了列帳資產的管理外,我們也會運用「列冊管理」來管理已經除帳的資產。

有些資產已經發揮完他的價值(像是固定資產已達耐用年限、將不能銷售的存貨報廢)或者是成本已分攤給他人(像是生產過程中的下腳料通常沒有成本,而是將成本分攤到其他成品中),就會從會計帳上除列,但他們都有剩餘價值,遺失後公司就要買新的來用,或者是沒辦法出售賺取下腳料收入,這些也都是公司的損失,為了能夠掌控數量避免遺失,就必須為其做會計帳外的紀錄來與實體數量核對,而這就是所謂的「列冊管理」。

舉例來說,已達耐用年限報廢的固定資產也許還能繼續使用,權責部門就會列冊管理,甚至也會給個列管編號,印出列管標籤貼在資產上。而下腳料被員工盜賣、侵占的可能性較高,也會記錄每日產出、變賣的日期、數量,並定期與現場下腳料數量核對確認。

但你注意到鴻海的這個情形,跟上面提到的有什麼不一樣嗎?

鴻海沒有管理好的是iPhone測試機,未經蘋果公司驗證,於蘋果公司官方網站查無商品序號 ,故蘋果公司、鴻海公司皆不允許測試手機流入市面銷售,文件報廢後只能留在倉庫等待蘋果公司進一步指示。可能因為沒有殘餘價值,所以管控上就沒那麼嚴謹。

但現在這個舞弊案爆發出來,鴻海在訴訟中也提到「...鴻海公司所受損害應係違約之風險及商譽之減損...」,如果因而影響蘋果公司下單的金額,這個損失可遠遠比帳面上這些手機的價值還要高得多了。因此在考慮相關內控時,不應只考慮公司帳面上的損失,潛在的違約風險、商譽減損也應該計入考量。

而且在訴訟中,鴻海幾乎無從證明蔡O偉與其同夥盜賣了多少手機,檢察官在起訴書說蔡O偉共同侵占的測試機合計約5,700支,是根據繞港需求申請表、事發後的盤點報表、其他員工侵占數量等資料推算的,但法官認為測試手機報廢後,鴻海自己也有提供給高階主管作為獎賞,而且也有被其他員工侵占,不能因此證明蔡O偉侵占5,700支,後來依照幾位證人的證詞,判決侵占手機數量為2,000支。

這樣子,大家知道列冊管理的重要性了嗎?

3.人員進出廠未檢查是否夾帶資產

人員進出廠區,都應該檢查是否夾帶物品,車輛進出也會檢查車內、後車廂是否攜帶物品出廠,做得嚴謹的公司,甚至還有金屬感測門,如果有攜帶金屬物品進出會警示。

鴻海身為一個大公司,不太可能會不知道這個內控點,我猜想是因為人員沒有落實內控。畢竟每天進出的人員、車輛這麼多,門衛認真的一一確認,恐怕會耽誤許多人的時間,而蔡O偉他們正是觀察到這個內控點的薄弱,才敢規劃將測試機帶離廠區。

看完以上你會知道,一個舞弊案例往往都是多個內控環節出錯才會發生,而有些內控弱點在沒有出事前是不容易察覺的,這時就需要有經驗的內控內稽人員協助判斷,事發前先行補強,讓公司可以守住營運成果!我們公司依據多年經驗建立內控健檢模型,可以快速診斷公司內控是否完善,如果貴公司有需求,請點選下列按鈕與我們聯繫唷。